集团人力资源部 陈学兵
目前,绝大多数企业依然面临着薪酬改革与绩效管理的问题,尤其是中小企业显现的更为突出和严峻。成功集团20多年的创业与转型发展,渐渐成为了长治地区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,虽未经历众多国有大企业上一轮改制的荡涤,但在长期的创业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,特别是在薪酬与绩效管理上,曾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身特点的新路子。近日,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来说,想的最多的也是薪酬与绩效,意欲以此为突破口解决薪酬与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。
这两天,我查询了众多相关资料,同时也想借助以往取得的经验,寻找适合成功集团管理的相关制度,但总体上看,生搬硬套地拿来似乎不可能,完全合适的确实不多。大公司的资料比较齐全,关于薪酬绩效方面都是整套方案,倘若机械地照搬,总有一种“两张皮”的感觉。薪酬方面似乎还好一点,各个公司的薪酬方案大同小异,框架基本类似。反观一些大公司,仅仅是多了一些薪酬结构,有基本的岗位基础工资(岗位薪点工资也叫等级工资),岗位绩效工资等,还有项目考核工资,年功工资,保险、福利、奖金,红利、股权等。因此,我整理了一份《薪酬管理制度》。在这份制度中有许多环节的实现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磋商,首先是通过岗位评价,对每个岗位的基本薪酬的确定,等级的划分;其次是薪酬晋升的渠道,当然这要与绩效挂钩;还有福利的多少等。先从岗位的评比做起,根据岗位的工作职责做岗位分析,从各个要素去全面分析每个岗位,包括知识经验、技术能力、身体素质、劳动环境等等,应用因素评分法,对岗位进行评分,得到岗位评分总点数。这也就是每个岗位的价值大小所在。在根据岗位总评分的大小,制作岗位评比系数表和工资等级点数表,进而形成基础薪资部分。
相对于薪酬来说,绩效确实很难坐在家里闭门造车。绩效大的方向是对员工工作表现的评比,通过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评比,让员工能够实现多劳多得,避免不劳而获的现象。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,主要是通过PDCA环节循环往复的操作,占据了人力资源工作的大部分时间,绩效考核只是其中一个显性的环节,却不是最重要的环节。最主要的还是在前期绩效计划,通过岗位分析,利用BSC或者鱼骨图理论,从岗位职责里面梳理出岗位目标,也就是提取绩效指标(KPI)的过程。考核指标内容的提炼将引导员工工作努力的方向。将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目标方向。提炼的指标要全面,要有主次。然后就是对每个指标权重的衡量,完成标准的制定。
当然,不是每个岗位的绩效指标都是可以衡量的,可衡量的岗位多是指那些可以直接用数据来说话的指标,比如财务、营销、生产。 而有些岗位的指标确实不能用数据表示,但不表示不能考核。同样也可以考核,这就是绩效考核的另一方面――目标考核法。绩效计划之后,接下来就是绩效沟通,与每个岗位的人员进行交流,达成一致的意见,签订绩效考评表或者叫绩效合同。这个考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也不能强制员工执行,起码所制定的考核指标要让员工参与,考核的目标是否在员工完成的范围之内。考核数据的收集是很大一部分工作量,要有专门的绩效专员或者考评小组来监督执行,同样各部门领导协同参与数据的整理,花费很多的时间。对于成功集团来说,要利用有限的人员去完成工作,把员工的大量时间放在工作上。绩效评比和绩效反馈是绩效考核的重要环节,考核不是为了扣员工的工资,而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,纠正员工工作的目标方向,从而去为企业实现目标,提供应有的价值。因此从考核得出的数据中,可以看清岗位的价值,员工的价值,以及目标是否正确等等,我们要找出问题,及时更新绩效指标,把控企业在发展中方向。
关于公司管理上,目前一些成型的大企业在推进新型管理方法,随着互联网+时代的到来,一些企业放弃了从西方引进的各种古板的管理方法,前些年大家都在用制度、流程、绩效、目标去对员工增加岗位限制,这些条款反而约束了员工的发展,让员工变成傻瓜呆板式的工作囚徒,毫无创新思想,只知道按部就班的上班。这就很容易形成一潭死水,没有激情可言,归根结底是因为薪酬分配机制没有吸引力,所以一些大企业就打破传统,华为、小米就是典型代表,员工自主性比较强,创新中求生存,加班加点达目标。这也是大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先立后破的时代所需。现在的90后不愁吃穿,不再喜欢被框框条条约束,他们渴望激情,渴望工作游戏化,目标抽象化。时代在变,管理也要跟着变。以上内容只是笔者拙见,虽说笼统,但期望与同仁共同商榷。